“朱鹮爸爸”邱国强:15年的守候

2023-05-08 14:58:12 浏览量:

近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即时激励公布

德清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生态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邱国强

获2023年一季度实干争先“奋斗者”



1987年,邱国强进入林业系统工作

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基层一线

他带领的朱鹮繁育团队

先后攻克人工饲养、人工繁育、

野化训练等难关

自2008年以来

德清朱鹮种群

从10只发展到 669只

成为全国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种群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这位“朱鹮爸爸”的奋斗故事



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朱鹮


朱鹮是最古老的鸟类之一,被称为“东方宝石”,曾遍及东亚大陆和西伯利亚。进入20世纪后,朱鹮数量急剧下降,成为世界性濒危鸟类。


2008年,德清从陕西引进5对共十只朱鹮,在下渚湖湿地开展朱鹮人工迁地保护和浙江野外种群重建工程,建立了第一个南方种群。15年来,朱鹮保护工程一直是邱国强和他的团队最上心的事,他们通过立体式生态治理打造优质栖息地,攻克饲养、繁育、野化等技术难关,提高了朱鹮后代个体质量。



邱国强刚接手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时,朱鹮繁育中心的朱鹮受精率和雏鸟的存活率仅仅维持在26.34% 和33.76%。为此,他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开展实践调研,最终决定打破传统的肉眼观察配对与繁殖的方法,首次利用与浙大合作自主开发的遗传基因型信息平台,将遗传基因能够匹配的朱鹮个体全部散放在一个较大的笼网之中,让朱鹮“自由恋爱”,这一改变将朱鹮的受精率从起初的26.34%提高到了87.51%。


基地里的朱鹮产卵之后,为了减少外界环境的干扰,朱鹮每产一颗卵就被饲养员小心翼翼地放进人工孵化器。从白昼到黑夜,邱国强和他的团队必须每隔1个多小时去观察一下孵化箱,确认温度是否恒定在37.5℃,湿度有没有保持在60%。在精确的控制和仔细观察下,历经26天的等待,朱鹮宝宝才顺利诞生。



孵化率提高了,但人工孵化的幼鸟存活率还是不高。朱鹮是一种晚成鸟,雏鸟出壳后一周才能抬起头,10至15天后才能站立,两周后,离开恒温箱,在一间温度变化不大的房间内自由活动。再过10天左右,当朱鹮宝宝适应室外温度变化并学会自主进食后,就能到户外生活了。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哺育幼鸟,又成了一个难题。



邱国强和团队决定在大自然中找答案——观察已经回归自然的朱鹮,看它们怎样哺育幼鸟。经过反复地对比分析与尝试,终于调制出最接近野生朱鹮哺育幼崽时的半流食配方,提高了幼崽对营养的吸收能力。让出壳幼鸟的存活率从33.76%提高到了76.11%,遥遥领先于国内外其他朱鹮繁育中心。


让朱鹮在更多地方飞起来


每年3月中旬,朱鹮妈妈会下第一个蛋。产蛋前,野外放生的朱鹮还要先搭窝。产卵的过程一般在夜间进行,一窝鸟蛋有2-4枚。朱鹮的蛋比鸭蛋大,比鹅蛋小,蛋壳淡青绿色,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很多鸟类,孵化工作是雌鸟独自完成的,朱鹮和它们不同,夫妻两只鸟轮流工作,一般两三小时一轮换。其实,这样带娃会更方便爸妈轮流出门觅食,补充体力。


图片


大自然中,鸟儿筑巢产蛋的景象再正常不过。但对人工繁育的朱鹮来讲,飞出笼舍后的生活是一道坎接着一道坎。


2012年,朱鹮岛上建造了2700平方米的野外训练大棚珍鹮园,完全模拟野外环境。2013年,邱国强和他的团队挑选了33只成年朱鹮接受野化训练,培养朱鹮自主觅食能力。野外放飞对它们来说就好比上战场,不但要面临大自然的考验,还要面对天敌的袭击。所以,在放飞之前,这些朱鹮还要经过两轮严格的“军训”。


第一轮:食觅能力和飞翔能力训练。比如,人工圈养条件下,朱鹮主要喂食泥鳅、牛肉和黄粉虫;而放归野生的朱鹮,主要在湿地、水稻田、菜地和田埂等农作区觅食,以小鱼、泥鳅、蛙及农业昆虫为主食;第二轮:在模拟野外生存环境的野化驯养基地,进行飞行能力、“人类追捕”、“烈日当头”、“狂风暴雨”和“风霜雨雪”等,一系列严酷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的胁迫性训练。


经过一系列严格训练,在放飞之前,它们已基本具备自行觅食、“自由恋爱”和交配、自行筑巢产卵、自行孵化和自行哺育幼鸟等野外生存能力和自然繁育能力。



2014年,邱国强将经野化训练的33只个体进行野外放飞,实现了中国南方地区朱鹮第一次成功放飞。


2016年,精心挑选的20只优质朱鹮被运往四川峨眉山,这是德清朱鹮为支援我国西南地区朱鹮种群重建的首次输出,更是德清朱鹮人工种群繁育与野外重建项目的重要里程碑。2021年,他又推动德清朱鹮易地保护台州鉴洋湖基地建设与朱鹮回归西溪湿地异地放飞项目,为加快中国南方朱鹮野外种群重建步伐而努力。


截至目前,德清朱鹮种群数量已从当初10只增长至今年孵化季结束的669只,其中人工繁育种群382只、野外种群287只,已晋升为全国第三大种群、全球最大人工繁育种源基地。而德清县下渚湖湿地里,一座面积200亩的小岛也成了鸟类的天堂,被当地人称为“朱鹮岛”。



为野生动物保护出一份力


德清朱鹮繁育与野外种群重建已经成为濒危物种拯救的典范。为了能更好的保护这些回归自然的“孩子”,让更多的人关注并了解朱鹮保护的重要意义,邱国强当起了朱鹮保护的“宣传大使”,一方面走访附近村民,向村民介绍朱鹮的习性,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另外一方面开展“朱鹮小天使”选拔赛、生态研学活动等,让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朱鹮的队伍中。


图片


2014年33只人工繁育的朱鹮经过野化训练后放归野外后,邱国强和繁育中心的工作人员们就成了野外保护朱鹮的使者。他们前前后后多次走访附近村庄,向村民介绍朱鹮,让他们了解并保护朱鹮。“少施用农药和化肥”“春季挖笋时,不要惊扰即将筑巢的朱鹮”。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到了朱鹮保护的队伍中来。下渚湖湿地景区内,就偶遇有游客见到朱鹮,便朝着它们呼喊和驱赶。村民们看到了,立马上前阻止:“你们不要赶,这是我们的国宝。”如今在德清县,老百姓都自觉参与朱鹮保护,人与朱鹮相处得更和谐。



这几年央视一套、四套、十套、十三套等国家主流媒体和浙江卫视、陕西卫视以及杭州、钱江等地方媒体纷纷先后采访报道朱鹮成果和邱国强的事迹。央视十套以《守护青山绿水 邱国强》、央视科教频道人物栏目以《邱国强 国宝朱鹮的守护者》、环球时报英文版以《中国东部“神鸟”复活背后的人》分别专题和整版对邱国强拯救保护朱鹮事迹进行报道。



邱国强让朱鹮成为提升德清美誉度的代言人和优良生态环境的见证者。但路漫漫其修远兮,邱国强明白朱鹮的保护工作远远还没有结束,只有维持好这边土地的生态之美,国宝朱鹮才会长长久久的留在这里。



-END-


综合文明德清等

编辑:虞高岚

审核:程昊


最新评论

打开我德清,发表评论